發布時間:2025-05-10瀏覽: 95次 標簽:
設計原則
混凝沉淀池的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:
(1)根據污水處理量和質量要求確定池體尺寸和布置形式。
(2)保證混凝劑充分混合,污泥沉降完全,出水水質符合要求。
(3)根據運行和維護方便,盡量采用簡單的結構。
計算方法
混凝沉淀池的尺寸和布置形式應根據污水處理量、混凝劑投加量、污泥沉降速度等因素進行計算。以下是混凝沉淀池的計算方法:
(1)池體尺寸
混凝沉淀池的池體尺寸應根據處理量和停留時間計算得出。一般按照停留時間為1.5~3h進行設計。
(2)混凝劑投加量
混凝劑投加量應根據水質和混凝劑種類確定。一般按照污水總懸浮物的5%~%進行投加。
(3)污泥沉降速度
污泥沉降速度是設計混凝沉淀池的重要參數,應根據污泥的性質和濃度進行確定。一般按照污泥沉降速度為2~4m/h進行設計。
設計要點
混凝沉淀池的設計還應考慮以下要點:
(1)池體結構應簡單、牢固、防滲漏,池體材質可選用混凝土或玻璃鋼等。
(2)混凝劑的投加應充分混合,投加量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。
(3)在池體進、出水口設置板塊或隔板,使水流方向清晰,混凝效果更佳。
(4)定期清理池體底部的污泥,以免池底淤積,影響處理效果。
(5)應設有污泥泵等設備,定期將污泥輸送到后續處理單元進行處理。
總結
混凝沉淀池的設計和計算是污水處理的重要組成部分.
污水處理的混凝沉淀池是一種常用的污水處理設備,通常用于去除廢水中的懸浮顆粒和沉積顆粒。下面是一份設計混凝沉淀池的基本步驟和一些相關公式:確定處理規模和水質指標,根據水質指標選擇混凝劑種類和用量。
確定污水進水流量和水質,計算出混凝劑的加藥量。
混凝劑的加藥量 = 混凝劑用量 / 污水流量
確定池體的大小和水深,計算出池體的容積。
確定池底斜率和池底淤積厚度。
確定攪拌機的轉速和功率,計算出攪拌機的流速和流量。
攪拌機的流速 = π × 攪拌機直徑 × 轉速 /
攪拌機的流量 = 攪拌機流速 × 攪拌機數量
根據水質指標和停留時間,計算出池體的水深和停留時間。
池體的水深 = 污水停留時間 / 推薦停留時間系數
推薦停留時間系數通常為1.5-2.5,具體值根據實際情況確定。
根據污水進水流量和混凝劑加藥量,計算出混凝池的長度。
混凝池的長度 = 混凝劑加藥量 × 污水流量 / 推薦混凝時間系數
推薦混凝時間系數通常為2-5分鐘,具體值根據實際情況確定。
確定池體的出水口位置和尺寸,保證出水質量符合要求。
檢查設計參數的合理性,并進行必要的修改。
以上是設計混凝沉淀池的基本步驟和公式,具體的設計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修改。
小區污水處理涉及多種類型,包括醫院、公園、商業中心及住宅區等區域,這些地方的排水系統通常不在城市市政管網覆蓋范圍內。根據環保標準,這些區域需要設置獨立的污水處理設施,即小區污水處理系統。
小區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沒有統一標準,前蘇聯建議單個構筑物的處理能力不宜超過m3/d,美國則限定在m3/d的范圍內。我國建議把等于或小于m3/d的處理廠定義為小區污水處理廠。小區污水不同于城市污水,其水質水量變化較大,污染物濃度較低,可生化性良好,處理難度相對較小。
小區污水處理工藝依據排入水體的功能不同而異,常用處理方法有化糞池、初次沉淀池、生物二級處理及消毒回用等。由于小區污水處理規模較小,管理水平不高,工藝設計時應盡量選用無污泥或少污泥的處理工藝,避免二次污染。目前較為常用的處理工藝包括污水→調節池→初次沉淀池→生物接觸氧化池→二沉池→出水。生物接觸氧化是應用最廣泛的方法,停留時間短、易掛膜,適合設備化,尤其適合埋地建設。
另一種常用工藝為污水→調節池→混凝沉淀→過濾→出水,對處理程度要求不高且水量較小時適用,占地面積小,異味小,管理簡單。在好氧生物處理之前加上酸化水解,有助于降低能耗,提高系統總去除率。小區通常有較大綠地面積,污水處理后可用于澆灌綠地、道路沖洗等,應在上述處理出水后加上消毒或其它補充措施。
小區污水處理廠設計原則包括處理出水要求和處理程度,結合小區整體規劃和建筑特點,外觀設計上要與小區建筑環境相協調。在污水處理工藝上力求簡單實用,便于管理。在高程布置上盡量采用立體布局,充分利用地下空間。平面布置上要緊湊,節省用地。污水處理廠位置應盡可能位于小區下風向,減少對環境的影響。設備化、模塊化,施工安裝方便,運行簡易,設備性能穩定,適合分期建設。處理程度高,污泥產量少,并盡可能采用節能處理技術。
小區污水處理流程應選擇處理效果穩定、產泥少、節能的處理方法。小區系統中的各類建筑物一般均建有化糞池,化糞池應與污水處理方法相結合。常用處理工藝包括污水→格柵→調節池→提升泵→接觸氧化池→沉淀池→出水,污水→格柵→調節池→提升泵→曝氣池→沉淀池→出水,加藥。另外,還包括污水→格柵→調節池→提升泵→SBR池或CASS→出水,污水→格柵→調節池→提升泵→混凝沉淀→過濾→出水(物化方法)。
擴展資料
沉淀池是應用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懸浮物的一種構筑物。沉淀池在廢水處理中廣為使用。它的型式很多,按池內水流方向可分為平流式、豎流式和輻流式三種。 考慮到顆粒沉淀過程中的絮凝因素,假設顆粒的沉速以等加速改變,并設起始沉速為零。結合考慮管內的流速分部,則斜管長度為:-d*tgθ式中a為顆粒沉速變化的加速度,即a=du/dt上訴三種方法,各有不足之處。斜板(管)設計參數是斜管沉淀池設計的關鍵。具體參數包括斜板(管)之間間距、斜板(管)長度、上層水深、底部緩沖層高度、廢水分布區高度、污泥區高度、出水孔眼位置、廢水在斜管內流速以及斜板(管)傾斜角度等。
斜板(管)之間間距一般不小于mm,斜板(管)長通常在1.0-1.2m左右。斜板的上層應保留0.5-1.0m的水深,底部緩沖層高度為1.0m。廢水分布區的高度通常不小于0.5m,其下方為污泥區。
池出水通常采用多排孔管集水,孔眼位置應在水面以下2cm處,以防止漂浮物被帶走。廢水在斜管內流速應根據處理的廢水類型調整,處理生活污水時,流速通常設定為0.5-0.7mm/s。
斜板(管)與水平面的傾斜角度一般設定為°,斜板凈距(或斜管孔徑)一般為~mm。這些參數根據沉淀效率和處理能力進行優化調整。
對于異向流斜板(管)沉淀池的設計計算,可通過分析求得設計計算式。設定一個異向流沉淀單元,其傾斜角度為a,長度為l,斷面高度為d,寬度為w,平均水流速度為v,去除顆粒的沉速為u0。此計算式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和需求進行精確調整。
最新文章
熱門文章